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委员风采
增强文化自信 汇聚发展合力 ——聚焦“政协委员话莆阳”委员履职活动日2023年第七期之“兴化桂圆·桑梓情缘”
【发布日期:2023-10-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郑育俊

 

编者按:莆田桂圆浸透着莆阳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民情,装盛着一代代莆田人的家乡眷恋和家国情怀。

在莆田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莆田桂圆入选国礼之际,为致敬好山好水出好果,致敬千年桂圆匠心制造,致敬莆田文化传承,以小桂圆书写大团圆,激发家国情怀,画出最大“同心圆”,市政协2023年第七期“政协委员话莆阳”履职活动日以“兴化桂圆·桑梓情缘”为主题,通过主题沙龙、现场开讲等方式,组织政协委员与嘉宾讲述千年“兴化桂圆甲天下”的动人故事,演绎兴化儿女浓郁的乡土情缘、感人的家国情怀和不懈的奋斗精神,畅谈传承保护好传统工艺美术和桂圆烘焙制作技艺、探索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路等,并辅以惠洋十音、诗朗诵、歌曲《龙眼树下》《莆商壮志扬》等艺术表达,为我市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传承创新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等建言献策、聚力赋能,为莆田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现场讲述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省委会委员、市侨联主席郭立红:

粒粒桂圆  悠悠情缘

 


“悠悠千年岁月间,伴随人们的开枝散叶,龙眼用一树繁花结出专属于兴化儿女的那一抹香甜,沉淀为一缕岁月清香。”市政协常委、致公党省委会委员、市侨联主席郭立红说,龙眼承载了兴化儿女的童年记忆和深刻情感。

“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龙眼是村民们重要的经济收入,是村民的生活之树、幸福之树。大家悉心管护着一棵棵龙眼树。”郭立红回忆道,每到8月底,大人们盼来龙眼的采摘季节,山上山下其乐融融;9月初,孩子们盼来新的学年,乡野阡陌欢声笑语。

“封皮酿蜜水晶寒,入口香生露未乾。”郭立红说,除了美味,龙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具有美好寓意的水果,象征着好运连连、幸福美满。而在莆仙民俗中,每逢喜事,人们总喜欢把桂圆干和花生、红枣等结成串,挂在门窗上方。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桂圆写满了一代代莆仙人民对生活的理想追求与渴望的美好情感。

莆田是著名的侨乡,仅海外乡亲就有150万人。郭立红说,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莆田桂圆,总能化身一轮家乡的圆月,时时刻刻温暖着游子梦想的征途,汇聚着一颗颗滚烫的目光,感受来自故土的烟火温情。那一处龙眼枝丫化作一支饱蘸乡愁的妙笔,洋溢着文字的墨香,慰藉着游子的心灵。一颗桂圆言乡事、叙乡情、传乡音,久久地在海内外乡亲的心田扎根。桂圆是一轮玉盘、一种情感、一味佳肴。桂圆是报告莆田发展故事的“喜鹊”,是一封“集体家书”,是一个“侨乡频道”,散发着一缕“故土情深”的醉人芬芳。

 “游子千里梦,依依桑梓情。”郭立红动情地说,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愁。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品尝一口家乡味,浓浓的思乡情便涌上心头。致富不忘桑梓,真情回报家乡,赤子之心永远在故乡莆田。人间烟火,总有一盏灯火照亮他们回家的方向;家乡路口,总有一棵梧桐吸引紫燕筑暖巢。每当桂花香时,母亲在龙眼树下繁忙不停的身影,总会在脑海重现。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秀姐:

推陈出新  提质增效


 

“家家为焙日,处处结圆时。始于唐宋的莆田桂圆穿越时光隧道,在传承中传递着一脉历史香甜,已经成为‘文献名邦’莆阳的一种城市味道与精神力量。”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秀姐说,莆田建市40年来,龙眼品种不断推陈出新,烘焙技艺不断传承创新,桂圆种类改良优化,销售方式转型升级,产业链条不断延长。透过莆田桂圆这扇窗口,人们看到并感知着一个个精彩的莆田故事、中国故事。

百年古树萌新芽,千年味蕾发新枝。黄秀姐说,近年来,我市深度融合“旅游+”“生态+”“互联网+”,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龙眼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走出一条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果产业发展路子。在不断提升业态质量、升腾“人间烟火气”中,莆田龙眼、莆田桂圆以一种鲜明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正以“润物无声”的温柔力量,助推莆田烹出食品产业“千亿产值”大餐。

 “与此同时,龙眼也在助力莆田的另外一个千亿产业链条——工艺美术产业。”黄秀姐说,龙眼树木质坚硬坚实、妍若火焰、质如琥珀。在莆田这座“中国木雕之城”,最古老的根雕技艺要数龙眼木雕,脍炙人口的莆田“千年雕魂”,就是始于龙眼虬根疤节、姿态万状的树根。那栩栩如生的龙眼根雕,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许多精髓,是莆阳城市文化之灿烂和兴化儿女性格之坚韧的象征,为妈祖故里文化名城、山水诗画生态韵城、匠心智造产业新城、通江达海战略港城雕刻下熠熠生辉的塑像。

 

市政协委员、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副主任林淼鑫:

果中名品  闽中特产

 


“龙眼寄托着莆阳人民的乡愁情怀,一句‘大暑吃荔枝,白露啖龙眼’的俗语,是对龙眼丰收的执着,而‘白露吃龙眼,一颗顶只鸡’的民间俗语,则是对龙眼的一往情深!”市政协委员、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副主任林淼鑫如是说。

龙眼是我市传统的四大名果之一。每年8月中旬,从木兰溪到延寿溪,从北部的萩芦溪到南部的枫慈溪,从仙游东西乡到莆田南北洋,山上山下、房前屋后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龙眼林,一串串硕果挂满了枝头,让人口齿生津。

“龙眼在莆田境内的栽培历史悠久,始于汉代,距今2000多年。”林淼鑫娓娓道来。魏晋时期左思《蜀都赋》记载:“旁挺龙目,侧生荔枝。龙眼唯闽中及南粤有之。”唐末御史黄滔撰写的《黄山黄岩寺碑铭》中,把栽植于东峰书堂庭院中的两棵龙眼树,比作“嘉树比桠”。明朝时期,莆田境内龙眼栽培更盛,福建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中记载道:“荔支才过,龙眼即熟……兴化府郡人植之亦多。”

“正如《八闽通志》所书,莆田地处我国龙眼栽培适宜区的北缘,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露湿润,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形成莆田龙眼独一无二的香甜风味。”林淼鑫介绍,从古时栽培的“福眼”“兴化三”“兴化四”开始,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莆田龙眼的品种逐渐优化。全市现共栽种面积7万多亩,有80多个品种,“乌龙岭”“水南1号”“松风本”“油潭本”“立冬本”等是全国著名的“果中之冠”。“水南1号”“友谊106”两个品种达国家一级龙眼标准。“松风本”“立冬本”因其晚熟而备受青睐。1993年,莆田龙眼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2008年,莆田桂圆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林淼鑫深情地说,从唐朝就成为贡品的莆田桂圆,在悠长的历史脉络中积淀香甜,在莆田这方承载着物华阜丰、饱含着殷殷嘱托的壶山兰水间,伴着乡愁,和着乡音,在记忆沉淀中,奔赴一场千年故梦。

 

市政协委员、天桂(福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政锋:

桂圆之始  莆商之源

 


“莆田有2000多年的龙眼栽培历史,除鲜果之外,龙眼还被加工成闻名遐迩的‘莆田桂圆’。经古法烘焙而成的桂圆是滋补良品,素有‘北人参、南桂圆’之妙喻。”市政协委员、天桂(福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政锋说道。

 “莆田龙眼,最优的品种;莆田桂圆,最好的桂圆;桂圆商帮,最早的莆商。”吴政锋介绍,莆田桂圆传统烘焙技艺世代相传,古法烘焙经过剪果、浸洗、摇砂挂黄、晾干、初焙、筛分、复焙、检验、包装,九道匠心独运的工序,形成莆田桂圆独特的风味与药用价值。通常3.5公斤龙眼方可焙制1公斤桂圆,粒粒皆精华。他说,宋代起莆田桂圆就已成为皇家的贡品、百姓的珍品。据《兴化府志》记载,宋代兴化军每年向朝廷进贡桂圆600多公斤,素有“兴化桂圆甲天下”美誉。

 “除此之外,当时大量的桂圆远销江浙和江淮地区。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约有200家莆田桂圆商行。”吴政锋说,据《莆商发展史卷》记载,清末,涵江霞徐街的黄邦杰开设多处新鲜龙眼收购站和龙眼烘焙房,制作莆田桂圆。而后,其兄弟商号越开越多,有瑞裕、鼎和、大同、泉裕等,统称为“黄家门”,精心焙制的桂圆成为药食同用的佳品,是各大中药铺采购的首选。从150多年前的义兴号开始,黄氏族亲走出“黄家门”,凭借一粒“兴化桂圆”独步商海,创业兴家,书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其实,早在唐朝时期,莆籍商船就满载茶叶、桂圆、瓷器等,开台湾、下南洋、走西洋、去东洋,参与世界经济文化大循环。”吴政锋说,一颗龙眼,开拓了一条莆商致富路;一粒桂圆,浓缩了半部莆商发展史,见证着一段莆商通江达海、物畅其流的繁华往昔,催生了莆田商帮逐渐形成,开创“无兴不成镇,无莆不成市”的创业传奇。如今,莆田市桂圆行业协会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动员更多的新青年、新农人加入,引育农业龙头企业,促进莆田桂圆产业振兴发展。放“眼”全球,一条“桂圆丝路”正全新启航。

  

主题沙龙

 

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香港新威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黄琼静:

担当社会责任  积极回报桑梓



 

 “一颗桂圆言乡事、叙乡情、传乡音。我们莆田人,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品尝一口家乡的桂圆,浓浓的乡情便会涌上心头。”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香港新威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黄琼静回忆道,小时候龙眼刚刚结果,她便有望穿秋水的期待。临近龙眼成熟,她每天一有空就到龙眼树下,专挑粒数多的龙眼,摘下数颗来解馋,轻易不让大人发现。长大后旅居在外,她每次收到朋友从莆田带来的桂圆,都真切感受到来自故乡的亲情、友情,心里倍感温暖。

 “莆田是著名的侨乡,侨胞遍布世界各地,莆商亦勇闯天下扬名四海。一颗桂圆,造就了莆商‘顺势有为、勤奋努力、诚信为本、善商谋略、豪爽义气、恋祖爱乡’的独特品格。”黄琼静表示,都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其实没人天生是英雄。莆商创业的成功,正如王安石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正是经过一代一代人的辛苦打拼、传承创新,才成就了今天的莆商美誉。

黄琼静说,今年是莆田建市40周年,这是莆田人民的一件大事、喜事、要事。40年春华秋实、40年砥砺奋进,在历届莆田各套班子的带领带动和积极作为下,莆田经济、社会、民生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作为莆商的一员,她在莆田也做了几个品牌城建项目,亲历和见证了莆田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无比自豪、无比幸福。

“栽好梧桐引凤来,归雁阵阵凤还巢。当前,全市上下围绕市委‘一五二三四’工作部署,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莆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产业发展机遇。”黄琼静表示,作为一名港澳政协委员,她将借此东风,做精做优在建项目,努力提升品牌形象,为莆田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同时,更加关注家乡的发展,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创造条件搭建桥梁,引资引智,助推家乡发展,当好莆田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省政协委员、省工艺美术大师、莆田市藏云堂精微透雕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建军:

坚守工匠精神  助力产业发展 



 “龙眼全身是宝。龙眼树的木质坚硬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是木雕的好材料,被誉为‘莆田的小叶紫檀’。”省政协委员、莆田木雕传承人、莆田市藏云堂精微透雕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建军说,莆田最古老的根雕技艺就是龙眼木雕。他从事木雕创作20余年,从学艺开始,每天便摸着、看着龙眼树,与龙眼有着深深的情缘。

“莆田是荣获工艺美术区域品牌最多的城市之一,荣膺‘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都’‘中国木雕之城’等称号。工艺美术产业门类丰富,包括了木雕、古典工艺家具、珠宝首饰、玉雕、石雕等门类。其中,龙眼木雕是莆田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也是中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民族传统工艺品。”林建军介绍,龙眼木中最好的料质要属老龙眼木的树干部分,最特别的要属老龙眼树的树根部分。人们利用龙眼树木根部的特点,雕刻成各种人物木雕。其造型生动稳重,而且构思巧妙。龙眼木的色泽比较大气,雕刻成木雕作品之后,经过包浆,由内而外透着一种“古董”之美。大多数的龙眼木雕,经过一系列的雕刻过程,看起来有一种充满古典气息的美感,极具吸引力。龙眼木材本身的优点加上精湛的雕工技艺,赋予了龙眼木雕收藏价值以及升值潜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工艺美术作为千亿产业集群进行重点打造,‘莆田木雕’品牌和影响力持续提升。特别是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我的微雕作品《事事如意》在参加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俄罗斯总统普京作介绍,极大提升了莆田工艺美术产业美誉度、知名度。”林建军表示,作为一名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委员,他将继续扎根传统雕刻文化,追求“雕刻传奇、演绎经典”的目标理念,坚守工匠精神,潜心钻研,不断创出更多精品,用木雕作品讲好莆田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发挥自己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积极参加展览展演、公益培训、对外交流、宣传推介等活动,努力传播莆田木雕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传统的手工艺,助力莆田工艺美术千亿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局副局长黄金辉:

坚持接二连三  实现增值增效


 


“好山好水出好果,兴化桂圆甲天下。”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局副局长黄金辉说,千年种植历史、传承千年技艺的龙眼,见证了莆田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历代莆田人的创业艰辛。

黄金辉表示,产业兴则乡村兴。发展壮大龙眼产业,要坚持接二连三,通过文化赋魂、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实现互融共进、增值增效。

“文化赋魂方面,要挖内涵,叫响‘莆田龙眼,最优的品质;兴化桂圆,最好的桂圆;桂圆商帮,最早的莆商’;要抓保护,推动‘兴化桂圆’申报中国农业重要文化遗产,推动兴化桂圆古法烘焙技艺、龙眼根雕木雕技艺等传统技艺,申报省、市、县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保护;要搭平台,借助各种宣传平台和‘龙眼节’‘桂圆节’‘桂圆文旅’等特色文化活动,探索桂圆文创产品研发,拓展桂圆知名度、美誉度。”黄金辉建议。

黄金辉认为,在科技赋能上,要优化调整我市现有龙眼种植结构,选择市场竞争性强的晚熟鲜食型、大果烘焙型品种,推进龙眼品种的更新迭代;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进龙眼种质资源圃建设,开展新品种杂交选育,提高良种覆盖率;搭建传、帮、带平台,开展龙眼种植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桂圆传统工艺传承人。同时,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院地合作、校企合作,促进科技人才下乡,科研成果转化。

“在产业融合上,要做好政策推动、龙头拉动、服务联动。”黄金辉建议,要整合省、市、县区资金,设立莆田“四大名果”融合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统筹扶持莆田“四大名果”产业发展;要创建一批龙眼标准化生态果园,打造一批示范基地,评选一批最美果园,并依托天桂食品有限公司,引导企业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桂圆++桂圆”新模式、新业态,从单一桂圆销售向桂圆文化、桂圆旅游观光综合营销转变;要成立莆田桂圆产业研究所,搭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产业龙头企业和果农服务平台,优化营销流通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实行“一品一码”,营造桂圆产业健康高效发展的良好环境。

 

荔城区政协常委、兴化桂圆干传统烘焙技艺(黄家门)传承人黄建森:

传承传统技艺  维护千年品牌


 

“莆田龙眼栽培始于汉、兴于唐,桂圆干的制作始于宋、兴于明清。”荔城区政协常委、兴化桂圆干传统烘焙技艺(黄家门)传承人黄建森从事兴化桂圆干烘焙、经营有30多年。谈起莆田龙眼,他如数家珍:“莆田先人借鉴结合中药饮片炮制的理念及方法,创出莆田桂圆干的传统烘焙方法,也是全国独有的烘焙方法,即剪粒—浸水—摇砂—初焙—剪蒂—挂黄—复焙—分级—包装。”

“桂圆是凝聚兴化儿女家国情怀的佳果。一粒桂圆,开创了莆商走出莆田、勇闯世界的道路,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莆田商帮。”黄建森说,明清时期桂圆就是兴化商帮的主要商品,行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一带。特别是在清朝道光年间,西天尾渭阳村黄孔义在宁波开设“义兴”号,后经黄邦杰等人的打拼,在涵江、宁波、上海、南京、温州、苏州、杭州等地开设“瑞裕”“大同”“泉裕”“鼎和”商行,统称“黄家门”。“黄家门”四大商号所经营的桂圆这一行,曾占莆田桂圆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并带动了新度、华亭、仙游等地的龙眼种植加工,完善桂圆的烘焙、保存技艺。“黄家门”创业致富之后,资助家乡慈善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先后于1902年创办了莆田第一所中学、1910年创办兴群简易师范、1924年捐资创办涵江中学,还带动了当时涵江主要24个同业的发展,成就了涵江“小上海”的别称。

“如今,为保护和弘扬‘黄家门’莆田传统桂圆烘焙技艺,我们与北京同仁堂合作,提供桂圆干等中药饮片原料;在兴化古街开设‘黄家门’门店,积极宣传桂圆干传统烘焙技艺及文化传承;在华亭、常太租设创办桂圆基地,招收年轻一代继承发扬莆田桂圆传统烘焙技艺与文化。”黄建森表示,希望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莆田的龙眼、桂圆产业做大做强。他建议,农业科研部门继续选育培育优质的龙眼品种,文旅部门加大挖掘莆田桂圆历史文化及莆商发展史的力度,食品、药品等行业协会协助引导加工生产从业者做好做精桂圆品质,提高附加值,共同维护莆田桂圆的千年品牌,助力莆田乡村振兴。

 

城厢区副区长王刚:

强化多措并举  赋能乡村振兴


 

 “城厢区现有龙眼1667公顷,分布在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栽培优良品种多,良种覆盖率达78%以上,年产量达7500吨左右,占全市产量的三分之一。”城厢区副区长王刚分享了该区龙眼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王刚说,华亭镇地处木兰溪沿岸,所产的龙眼质味冠神州,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南亚热带名优作物乌龙岭龙眼生产基地”,是我国龙眼的佼佼者。为切实保护好“兴化桂圆”品牌,近年来,城厢区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支持方家铺子、天桂食品等龙头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开设龙眼批发直销窗口,扩大“兴化桂圆”品牌影响力。通过举办兴化桂圆推介会、龙眼节等活动,吸引经销商加大收购龙眼力度,拓宽市场,促进农户增收。引导龙眼焙干的专业村、专业户借助乡村特色旅游发展的契机,提高桂圆的附加值,传承和保护这一传统手工技艺。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多措并举,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化特色产业集群,切实破解发展难题,真正实现‘小桂圆’成就富民‘大产业’。”王刚表示,一是加大技改力度,在现有种植规模基础上,通过实施矮化优化、产品衍生、品牌赋能和建设晚熟龙眼实训基地、龙眼干加工产业园等,打破龙眼种植发展瓶颈。二是加大技能培训,通过生产一线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推广先进实用的种植技术,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强化品牌效应,深入实施“数商兴农”“互联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等,积极对接农村电商、直播平台,运用动漫卡通IP代言,结合周边文化产业延伸,拓展销售渠道,打造华亭龙眼品牌。四是聚焦产业融合,立足城厢区桂圆产业片区列入全市木兰溪流域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观光体验+休闲娱乐”融合发展业态,并通过一产转型、二产提升、三产优化和融合发展模式,实现桂圆全产业链发展,赋能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