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协商议政
高效能培优民营经济 推动莆田高质量发展(一)
【发布日期:2023-06-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高效能培优民营经济”协商议政】之一

 

□时报记者 郑育俊

 

前言

 

民营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看望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指出:“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习总书记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我市做好民营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市委书记付朝阳、市长林旭阳多次对推进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市委研究确定将“高效能培优民营经济,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2023年度市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议题。市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高度重视,市政协主席沈萌芽多次研究部署和指导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成立了专题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和政协委员深入各县(区、管委会)、园区、民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多场次座谈交流会,广泛听取收集相关意见建议,并形成调研报告。

“选题准、建言实、形式新、成效好,开出一场高质量议政性常委会。”八届莆田市政协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围绕“高效能培优民营经济,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协商议政,林旭阳到会听取委员建言、专家支招,对此次协商议政给予高度评价。

与会人员围绕主题,共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之策。课题调研组成员、各民主党派代表积极发言,现场视频连线经济专家、政协委员提建议,多位省、市政协委员即席发言,市直有关部门分别就相关问题作出回应。

“调研课题意义重大、成果很实,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抓好调研成果的转化,细化实化、分解落实报告提出的意见建议,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认真听取大家意见建议后,林旭阳对市政协推动发展、建言献策、履职尽责表示肯定,强调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动莆商回归,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培优民营经济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希望市政协发挥联系广泛、智力密集优势,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

“风好正是扬帆时,勇立潮头闯天地。要提高站位,增强信心;提升服务,助力发展;提增实力,担当尽责。”沈萌芽表示,市政协将引导民营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积极反映企业诉求,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发挥委员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坚守主业、做强实业,为莆田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作出积极贡献。


 

课题组深入民营企业调研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调查研究

 

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民营经济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我市民营经济成为了最为活跃、最有创造力、最具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得益于各级部门的有为引导,得益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得益于广大民营企业家苦练内功、坚守实业。下一步,要坚持延续好经验好做法,巩固好机制好制度,树立好典型好榜样,持续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健康发展。

 

◆现状

 

民营经济贡献大。从2022年的数据看,全市民营企业数占全市企业数的95.7%,民营企业增加值达2492亿元,支撑了近80%GDP,贡献了约60%的税收、吸纳了80%多的就业、输出了超90%的科技成果。规上民营企业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10.5个百分点,全年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52.5%

产业升级质效优。民营经济着力破解发展的突出困难,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和动力。有11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企业报入国家102项工程项目系统备选;一批企业数字化转型列入工信部典型案例;一批企业获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占比从2019年的21.9%提高到2022年的24.3%。我市上榜2022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入选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2022年,全市对接100亿元以上招商项目9个、总投资968亿元。推动了一批民企产业龙头实施增品种、扩产能、脱瓶颈、延链条项目,落地了一批重大民企项目,呈现出存量提效、增量升级的良好态势,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

平台经济效应显。平台经济发展为民营企业集聚发展提供新的载体,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2年底,全市列入滚动跟踪平台企业71家,累计交易额4425.8亿元,累计税收82.96亿元。2023年,实现交易额167.8亿元,税收3.5亿元。

异地莆商活力足。异地莆商呈现新活力,在健康医疗、金银珠宝、工艺美术和民营加油站等行业成就令人瞩目,新一轮转型升级也在加快推进,一批区域品牌内涵不断提升,一批企业品牌市场影响力逐步扩大,民营经济发展内核日益增强。

 

◆问题

 

当前,由于外部环境的风险加大、消费需求仍较疲软、市场信心和预期尚未完全恢复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民营经济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突出问题和瓶颈。客观上还存在企业规模偏小、自主品牌偏弱、融资渠道不畅、综合成本偏高等问题。

 

◆对策

 

经过充分协商议政,市政协就“高效能培优民营经济,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12条建议。

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机制。建议市委市政府建立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指定一个政府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综合抓总+专项服务”并举的工作机制。目前我市政府部门服务民营经济职能较为分散,政府几个经济部门及工商联在分块领域履行服务职责,缺乏一个牵头抓总的部门,难以形成合力。

明确品牌培育牵头部门。实施品牌战略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市品牌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部门支持品牌建设的合力不强。建议指定一个政府牵头部门,相关部门配合,聚焦培育消费品牌、制造品牌、区域品牌,全链条培育品牌体系。重点引导鞋服、食品、工艺美术等消费品行业企业采取联名合作、购买品牌、授权营销、自主培育等方式打造品牌。分类建立企业库,因企施策,分类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亿级大企业集团,支持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各自行业领域深耕细作。

设立品牌发展专项资金。创建品牌投入大,不可控因素多,风险大,见效慢。建议加强品牌战略规划引领,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措施,设立品牌发展专项资金及产业引导基金,对知名品牌的民营企业在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产业升级发展,加大对品牌培育的引导和支持。

加大数字建设投入。近年来我市数字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与产业粘合度还不高。建议市发改(数字办)、工信、商务、行政服务等部门加大数字建设投入,构建起平台联通、流程高效、场景统筹的全链条服务机制,找准平台与产业耦合交联的结合点,让载体平台更接地气,发挥政府引领作用,鼓励民营企业更多参与数字化转型。以政策引领,调动企业主体积极性,以数字化重塑生产车间、流通环节,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应用、信息消费等领域,每年滚动培育若干个示范标杆。

推进土地集聚集约利用。围绕盘活存量,做好总体规划和产业定位,嫁接高端资源策划,提升工艺美术城、上塘珠宝城、北高金银谷等专业园区运营水平和效益;盘活荔城、城厢等闲置空间,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效益导向,探索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大低效用地处置力度,合理预留大项目及下游配套的产业用地,腾出一批产业发展空间,优先保障有市场、效益好、活力足的民营企业。

强化金融服务。设置正向激励和考核机制,利用财政杠杆,激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使金融活水畅达民营经济主体。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债券、风投等直接融资,提升资本运作水平。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引导国有担保公司更多参与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

提升物流效益。我市电商相对比较发达,调研中发现,我市小件快递物流单件成本高出泉州1.4/件,增加我市民营企业,特别是青年人的创业成本。建议明确一个电商物流牵头部门抓总,联动发改、工信、商务、交通、邮政快递等部门,加强总体规划和出台优惠政策,做大做优电商物流,构筑支撑产业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

建立GNP转化GDP机制。GNP转化GDP缺乏一个常态化工作机制。建议建立促进民资回归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明确一个部门牵头服务,指定一个国有企业对接引领,出台一个支持引导政策,制定一套激励机制加强保障。

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目前围绕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的各类培训,涉及多个部门及行业协会。为了提质培训成效,建议明确一个政府部门来牵头抓总,整合相关部门培训资源及培训经费,形成推动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的工作合力。

加大企业职业人才培训力度。建议由人社部门牵头,会同教育部门进一步探索企业引入、设备共享、技术推广、岗位承包、校企共训、培训移植、实训承包等校企合作新模式,增强企业对职业人才需求的有效供给。

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支持由企业、协会、高校、研究院等共同参与的智能制造创新联盟,推动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搭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等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主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加快建设华峰创新实验室、莆田海关检测实验室联盟等创新平台,为企业产品开发、新材料应用、质量检测等提供服务,提高研发创新水平,助力打造品牌拳头产品。建议重点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与北理工、兰州大学等高校共建合作,推动高校与我市相关企业在应用技术上的开发与合作。

推进载体创新。建议策划推进个性化定制及“专精特新”产业园,引进和培育供应链龙头及核心企业。探索产业园合作共建模式,引流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实现创新资源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