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郑育俊
委员声音
市政协委员、琢砚楼(莆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东村: 建设农产品 加工区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一项多部门联动协作的工作。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林业局、海渔局等8个部门联合发文公布,其培育工作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协作。单凭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市政协委员、琢砚楼(莆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东村建议,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多措并举,及时有效地解决农业产业的瓶颈问题。 林东村建议,政府要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一二三产业整合,强化“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通过深加工、延链条,提高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引导龙头企业围绕产业规划调整布局,围绕园区形成集群集聚。积极开展“产业化示范园区”等创建活动,对资金投入大、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带动能力强的园区择优给予奖励,带动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支持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更紧密的联结关系,并依托农户建立起稳定的产业化供销模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结合地方实际和企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对引进关键性科技人才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如对引进人才的个人所得税、购房等方面予以减免或补贴,解决引进人才子女入学问题等,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林东村建议,要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涉农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耕读教育基地,依托生产基地、产业园区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大对高素质农民、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市政协委员、莆田市银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仙宝: 打造现代 渔业种业
市政协委员、莆田市银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仙宝结合自身熟悉的海洋经济、水产养殖业现状和实践经历提出建议。 推广生态立体高效养殖模式。韩仙宝建议,在我市后海垦区、南日岛等地,借鉴农业生态垂直养殖模式,试点推进建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与外池大面积养殖相结合模式,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全、环保的养殖模式。在沿海石斑鱼、鲍鱼等名优品种养殖和内陆山区鳗鲡等高值品种养殖相对集中区,建设高新技术渔业产业园区。实施高效生态养殖池塘改造,积极推广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养殖和节水生态养殖新技术。 “要积极打造现代渔业种业体系,大力实施良种工程,推进石斑鱼、鲍鱼、紫菜、牡蛎等优势品种的种业工程建设;推进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大力培育以大型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渔业种业公司。建设贝类现代渔业种业产业园区,提高种业研发能力。”韩仙宝建议,要科学引导发展湾外养殖,降低近海养殖强度,减少对沿海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 韩仙宝建议,要推进海洋水产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水产加工产业优化升级,鼓励资源整合,支持企业引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提高初级水产品加工比例;支持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要大力发展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积极开展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海洋功能食品等海洋生物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强现代水产品加工园区或集聚区建设,改善园区软硬件环境,提高产业园区管理水平,推动埭头等水产品加工区等现代产业园区建设。
市政协委员、涵江区农业农村局农村环保能源站站长柯蓓: 强化政策 方面扶持
“要强化财政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政策支持、强化产业用地保障,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市政协委员、涵江区农业农村局农村环保能源站站长柯蓓作了即兴发言。 柯蓓建议,要建立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稳定增长机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龙头企业倾斜,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业重大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品牌响、效益好、带动广、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同时,在税收方面,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向龙头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减轻它们的纳税负担,以降低企业产品成本,提高赢利水平。 “建立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新型合作机制。涉农金融部门要不断创新金融理念,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供求门槛,拓宽质押担保方式,落实金融配套扶持政策。龙头企业要注重加强以财务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快新型‘政银担’合作。鼓励担保机构推出适宜农业企业的担保产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特点,对龙头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和循环贷款。组织金融机构面向广大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信息建档’工作,推广小额无抵押信用贷款业务,缓解农户发展产业的贷款难问题。”柯蓓建议,农业龙头企业所需非农建设用地,按土地出让现行政策,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同时,积极探索点状供地模式,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教育、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产业,拓展土地使用功能,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部门回应
市农业农村局: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建伟在会上作了回应发言,介绍相关情况。 加大政策激励,激发企业积极性。一是培优育强龙头企业。出台《莆田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申报指南》《莆田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对于当年度新获评国家级、省级的龙头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5万元。二是实施定向扶持培育。对规模种粮新型主体进行补助,不断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培育力度。推动小农户转家庭农场或联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个转企)。三是加大农业企业“白名单”规模。出台《莆田市农业企业“白名单”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方案(试行)》。 发展三产融合,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一是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头引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截止目前,我市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家。二是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或改造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优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减少产后损失,提升产业效益。截至目前,共建设并完成验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51个。三是拓展生产基地规模。充分发挥本土的资源优势,立足乡村产业、文化、自然生态等特色资源,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拓展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 推进品牌建设,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政策、项目及资金的支持和撬动作用,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三品一标”认证,积极争创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华老字号和中国驰名商标,提升一些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以品牌带动产业、以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发展,打造富有莆仙特色的龙头企业。
市海洋渔业局:加快渔业结构调整
市海洋渔业局局长郑新群在会上作了回应发言,介绍相关情况。 全市现有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3家、市级43家;水产加工龙头企业26家,水产种业、养殖龙头企业33家。 夯实基础,做大做强产业。发挥我市贝藻养殖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坚实的优势,攻坚贝藻种业“芯片”,加强和省内外各大高校合作,通过共建渔业“科技小院”、科研试验基地、教学基地等方式,实施了三倍体牡蛎、中华蛸、“鲁龙一号”龙须菜、菲律宾蛤仔苗种选育及推广等一批高质量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成功打造莆田鲍鱼、莆田花蛤、莆田牡蛎、莆田双线紫蛤“四大贝苗”种业“芯”高地。 扩大招商,打造产业集群。围绕现代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海上莆田”和秀屿“四经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认真谋划质量高效益好的渔业招商项目,主动与正大集团、中国海洋大学对接联系,组织项目合作方与相关县区、部门对接洽谈,陪同项目合作方实地调研考察选址。 创响品牌,促进融合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渔业品牌创建和宣传,对响应渔业主管部门参加省内外品牌推介会、产品展销会等活动以及获得省级以上品牌的企业予以现代海洋与渔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支持。目前,我市获得省渔业名牌产品9个、省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9个;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项目4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国家级鲍鱼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南日国家级海洋牧场、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省级示范县1个(秀屿海洋产业示范县)、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秀屿鲍鱼)。2022年,组织2个主体(秀屿区政府、林蚝公司)申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家企业(海发水产)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2家企业申报建设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完成全国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和村集体海洋碳汇交易。 下一步,该局将提升渔业基础设施,加快渔业结构调整,筹划重点项目带动。
市工信局:优化食品产业布局
“我局将加大工作力度,调整优化食品产业布局,引导食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快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市工信局副局长陈俊杰作了回应发言。 近期主要工作目标。2022年度,食品产业规上企业产值达535亿元,比增15%;力争突破560亿元,比增20%。高标准建设1万亩的涵江食品产业园,做强100家以上规上企业,实施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战略。高端嫁接,主动对接中国酒业协会,谋划打造“世界啤酒之城”等区域品牌花落涵江,推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莆田举办“中国中式菜肴高峰论坛”“中国预制菜年会”莆田分会场等系列活动,大力推进中国预制菜肴创新基地创建。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优势。一是便捷的交通条件确保产品覆盖更大的消费区域。便捷的海陆空交通条件确保食品产品覆盖更大的消费区域,高端食品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半天送达。二是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保障食品产业稳定发展,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政策、资金和人才等要素支撑食品产业发展。在政策支持上,出台了用地支持、设备补助等一系列惠企政策,并根据项目的投资贡献、税收贡献和社会贡献制定“一业一策”或“一企一策”。在人才保障上,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壶兰计划”,推进国际社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设施建设,营造留得住人才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资金扶持上,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支持行业发展。此外,我市电商活跃,拥有一大批优质的线上线下销售优秀管理人才,为食品产业的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奠定基础。 就如何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局提出要规划先行,推动产业合理布局;鼓励实施“制造+”,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借鉴经验,探索产业园开发和运营管理机制;强化支撑,优化关键性政策、资源和配套设施;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提升区域食品品牌。
市市场监管局:助力地理标志申请
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总监林群芬就“推动地理标志带动乡土经济发展上的作用发挥不明显问题”等作了回应发言。 我国地理标志的管理目前在体制上还未实现统一。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在修订地理标志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统一立法,统一管理。 在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能职责范畴,我市目前共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1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1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件。地理标志的申请认定等纳入管理与保护的基础还好,基本上涵盖了我市主要的种植农产品、养殖海产品及部分生产和加工产品。 针对地理标志现状,该局从自身职能职责出发,主要在调研、注册、换标、规范、推广、保护、奖补等方面着力。我市有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在国家商标局审核过程中,另有“常太圳湖枇杷”“莆田大洋冬米”“莆田龙须菜”“莆田红母蟳”“仙游钟山大米”“莆盐”等6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在进一步完善申报材料当中;已经有8个产品(莆田桂圆、莆田枇杷、南日鲍、仙游郑宅茶、度尾文旦柚、金沙薏米、莆田兴化米粉、仙游甜柿)共26家企业核准使用新版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推荐“度尾文旦柚”列入对俄罗斯地理标志保护合作意向清单,推荐“南日鲍”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协定(第二批)福建产品;将地理标志相关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莆田市贯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的实施方案》,拟出台和《方案》配套的《知识产权发展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争取将“十三五”期间的地理标志相关奖励政策再次列入,予以延伸。 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在指导申请注册、推动地理标志商标及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规范商标及专用标志使用、推动协会行使管理职责、打击侵权假冒和维权等方面履职尽责,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服务乡村振兴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市商务局:开拓国内外市场
“近年来,我局立足商务职能优势,聚焦市场端、品牌端发力,积极引导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强化老字号品牌培育等,取得明显成效。”市商务局副局长陈国成就相关问题作了回应。 提升商业网点,促进农产品流通。一是积极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提升。制定出台《莆田市商务局关于印发2022年民生三个“十大工程”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二是强化常态化管理提升,制定出台《关于印发市场环境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制订实施《农贸市场管理规范》,推动全市农贸市场面貌提升、环境改善、文明有序。三是推进“农超对接”,引导永辉超市等商超企业对接农牧生产基地,采取直接采购模式,缩短农产品供应链,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促进乡村农产品流通,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一是以仙游县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抓手,开展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工作,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完成60个村级邮政物流代办点(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工作。共收集汇总农产品40余款、工艺品50余款、鞋服20余款;二是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电商企业、电商平台、直播机构等创新营销模式,开展“供应链+线上平台”合作。 培育老字号,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是通过评选老字号品牌,加强对莆字号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增强企业的诚信经营意识。目前,我市共有中华老字号2家,福建老字号3家,莆田老字号24家。二是实施老字号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推介品牌产品,推动老字号企业拓展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2022年8月,“莆田优品”招商推介会上,第二届“莆田老字号”16家企业参加集中展示,为“莆田优品”发出“展兴化精彩,购莆阳好货”的倡议,共同推广莆田好产品,做大做强莆田好品牌,通过合作达到互惠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