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 政协要闻
黄艳艳:踏伞而行 守正出新
【发布日期:2022-11-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915日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届“文华奖”获奖剧目正式揭晓,由党的二十大代表、莆田市政协委员、莆仙戏剧院副院长黄艳艳和莆田市政协委员、莆仙戏剧院院长吴清华主演的莆仙戏《踏伞行》荣膺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这是福建省时隔十五年,再次荣获该项殊荣。

莆仙戏有千年历史,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从艺20多年,黄艳艳在艺术上一直精益求精,凭借《踏伞行》中王慧兰一角,她还摘得了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参加党的二十大,从乡村小戏台走进人民大会堂,她对文艺的使命和信心更加坚定,对创作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

近日,人民政协报记者谢颖专访黄艳艳,讲述她的艺术感悟以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考。1029日,《人民政协报》第05版以《踏伞而行 守正出新》(黄艳艳口述)作了长篇报道。

 

 

 

 

黄艳艳剧照

 

 

 

黄艳艳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带领小学生学戏。


 

 

黄艳艳在乡村戏台为村民们演出。

 

 

今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以下简称十三艺节)在京津冀三地隆重举行,我所参演的莆仙戏《踏伞行》参加了文化大奖的角逐。830日晚上,在天津滨湖剧院,《踏伞行》亮相十三艺节舞台,我们全情投入,完成了这次文华奖参评演出,赢得评委们的鼓掌喝彩。得知获得文华大奖的喜讯后,所有人都十分激动,也十分感慨——四年来,围绕着这部戏,我们十余次打磨提升,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精益求精。每一次磨合,都有新的收获,塑造人物的情感体验不断走向更深的层次,整部戏也不断提升。

2018年,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重点剧目《踏伞行》开始创排,由国家一级编剧周长赋执笔,一级导演徐春兰执导。这部戏讲述了陈时中与王慧兰这两名早已定亲却从未谋面的青年男女,在战乱中偶遇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剧目情节新颖,结构紧凑巧妙,其独特的时代意义和思想内涵,赢得了很多文艺评论家的肯定,表示《踏伞行》是“戏曲守正创新的典范,体现了民族美学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

《踏伞行》融入了《蒋世隆》和《双珠记》等莆仙戏传统经典,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和创新。最初接触到这部戏时,我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很期待。从莆仙戏的传统来看,剧目多是人物丰富、情节曲折、矛盾冲突也比较明显,鲜有像《踏伞行》这样以表现生旦情感为主线的戏。《踏伞行》里没有很严重的矛盾冲突,人物内心的情感起伏波动极为细腻,这是对传统的突破和创新。相应地也对演员的表演提出新要求,要从内而外挖掘人物情感,这让我充满了期待。

在《踏伞行》中,有一个非常重要、可谓转折性的情节:男女主角逃难路上互相心生好感,寄住旅店后,彼此通问名姓,慧兰惊喜地发现对方竟是“定亲而未谋面”的夫婿,内心充满喜悦,但又有一丝担忧,于是故意隐瞒自己姓名,问对方是否定亲,以此来试探对方的心。在得到“没有”的答案后,慧兰犹如当头一棒。这种惊喜与失措掺杂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如何表达?之后再次转折,如何去原谅和理解对方也是一个很难的点。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剖析人物内心,让她生动起来,千万不能“跑偏”到某一种情绪里去。

排练时,作为演员,情感投入并不会一步到位,有时会出现情绪达不到的状况,导演总是陪在我们身边,不厌其烦地说戏,我被她的精神所折服。我们一遍一遍演,千磨万砺,就是为了让情感的表达能够自如地“流淌”出来,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个人物出来了。有时演着演着我不禁感到,人生就像一场戏,是那么回味无穷。

既传统又现代是《踏伞行》的鲜明特色。扎实的剧本、演员的生动演绎,再加上蹀步、姜芽手等莆仙戏传统艺术特色、曲调渲染等多种形式天衣无缝的配合,整个舞台给观众以极致的观赏体验。让我特别高兴的是,这部戏得到不少年轻观众的喜爱,这也说明经过创新演绎的古代故事,能与现代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传统戏曲守正创新的关键便在于此,要与时代同行,用具有时代气息的创作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老舍先生曾以“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盛赞莆仙戏。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其悠久的历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莆仙戏剧目,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其中与宋元南戏有关的剧目81个,其他为明、清传奇剧目。二是莆仙戏音乐,来源于歌舞百戏、唐宋大曲、宋代鼓子词、本地民间音乐等。唱腔为曲牌体,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说。用兴化方言演唱,形成独具一格的“兴化腔”,迄今保留不少宋元南戏的遗响。三是莆仙戏表演艺术,行当角色承袭宋元南戏的旧制,称“兴化七子班”,即正生、正旦、贴生、贴旦、靓妆、丑、末,各个行当都有一整套表演科介,古朴优雅,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

近年来,莆田市高度重视莆仙戏传承与保护工作,先后创作了《踏伞行》《海神妈祖》等一批新剧目。拿《海神妈祖》来说,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用莆仙戏的表演形式来传播妈祖文化,起到了双倍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海神妈祖》用生动的故事演绎妈祖感人的生平事迹,是对妈祖文化最直观的展示。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福建莆田举办期间,这台戏进行了多次展演,受到众多台胞的喜爱,引起了强烈共鸣,在促进海峡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戏曲的传承创新除了要不断打造精品力作外,还要注重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这些年来,我一直很注重“戏曲进校园”活动,深入莆田市很多中小学校,给孩子们讲述莆仙戏的历史,展示莆仙戏的艺术特色,手把手地带领他们学习莆仙戏科介表演,培养出不少出色的小演员。今年,在中国剧协主办的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中,我指导的莆田市实验小学的小演员陈韶涵和翁馨,演绎了《踏伞行》中踏伞一折,喜摘少儿戏曲个人项目“小梅花”奖项,在全市中小学掀起了“莆仙戏热”。我想,这就是传承,并不是所有的孩子日后都会从事莆仙戏创作表演,但千年戏曲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撒,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在艺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戏曲传承者来说,需要与时俱进地传播戏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莆仙戏。现在,我也在积极利用短视频等新的传播方式,让莆仙戏走进网络,充满活力,与年轻人积极对话,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微薄的力量。

 

 

今年,我非常荣幸地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从乡村小戏台走进人民大会堂,我深感重任在肩。党的二十大报告总揽全局、气势恢宏,高瞻远瞩、思想深邃。报告中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是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的行动指南,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深切期待和殷殷重托。“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让我们基层文艺工作者深感振奋。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更要带头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莆仙戏舞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创作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优秀戏曲作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坚定文化自信,让我们的创作更加有底气。新时代新征程给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在剧目上要探索更加多元化,不断丰富传统戏、红色题材,以及现代戏的创作实践。信心满怀,立足岗位,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戏剧演出,融入精品创作,融入人才培养——我想,这是我作为党代表、作为政协委员履行自己职责的最好方式。感谢时代,感恩盛世,我会再接再厉,守正创新,让古老的传统戏曲唱响新时代,绽放新芳华,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文图来源:人民政协报、莆田侨乡时报)

 

 


410日上午,在市政协首个“委员履职活动日”活动中,黄艳艳对莆仙戏传承发展提出建议。图为黄艳艳表演《淘金令》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