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基,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政策。如何打通文物保护、利用的“最后一公里”?莆田市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他们表示,“落实文物保护‘最后一公里’,保护是前提,沟通和协调是核心,人才是关键。” 莆田,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截止2020年5月,全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47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61处、市级159处,县(区)级285处,登记在册的未定级文物点957处。拥有可移动文物18386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95件(套)。 为加强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传承保护历史文物,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福建省大臻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游君立提出建议。
江口东岳观
木兰陂
“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重要指示。”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游君立说,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对许多文物遗址进行了有效的挖掘和保护。但是由于资金的不足、专业人才稀缺,难以做到系统的保护工作,致使部分文物古迹、实物遭到破坏、流失。为避免更多文物古迹遗址遭受破坏,很多地方选择把有限人力用于保护工作,影响了文物在公共文化与教育方面发挥价值。 游君立建议,要加大文保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文博人才的培训,特别是结合文物保护、文物普查等工作进行专题业务培训,加强与相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文保单位等各领域高水平业务机构开展广泛合作,推动人才结构调整、提高人才质量。重点培育文物与城市建设、旅游、经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开展战略规划、文化研究、旅游运营、项目管理、资本运作等专业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要招纳一批文物保护志愿者,这有利于缓解文保人才的供需矛盾,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践行文物保护、有效纾解执法力量相对不足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游君立表示,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伍的主要志愿服务内容可以包括巡查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宣传普及文保基本知识、组织开展相关公益活动等。 游君立认为,“互联网+”能够让文物活起来。把文物的保护与高科技相结合,运用先进的电脑图像贮存技术,记录与保护文物的精美艺术,利用计算机贮存与再现技术,更好永久的把文物资料再现出来,更方便查找和利用,既达到保存与保护,又可以提供给专家进行研究,又可以供游客参观,避免游客对文物的过多伤害。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互联网企业提取文物元素进行新创作,将其融入动漫、影视等领域,特别是制作成各种社交媒体上使用的“表情包”,更容易走进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推动历史文物等传统文化内容走近当代受众。(时报记者 郑育俊 通讯员 蔡维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