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协商议政
打造莆田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发布日期:2020-07-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郑育俊 通讯员 陈江华 黄丽杭

 

我市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集聚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以职教为源,培育和集聚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构筑创新创业创造高地,为推动莆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输送大批产业人才。

“培养集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使命在肩。”近日,在莆田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为莆田产业发展留住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校长谈”活动中,我市职业技术院校领导围绕“莆田产业发展”之需,共同探讨“留住实用性人才”之策。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座谈会上,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主委、莆田中华职教社主任林惠中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校长谈”的成果,“职业教育要发展,技术技能人才要留住,党政主官重视是关键,社会观念转变是基础。”他语重心长地说,为莆田产业发展提供中长期人才支撑的是职业教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专业技能面前,英雄可以不问出处,希望从事职业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要有底气,更要有让社会认可职业教育的自信。

 

任清华:扩大五年大专办学规模

 

怎样才能把人才留在莆田?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任清华建议,高职院校要扩大3+2”五年制大专办学规模,提高莆田本地考生的录取率,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建立专业灵活调整机制,专业紧密对接莆田产业,课程紧密贴合企业及岗位需求,做到专业本土化、课程企业化,培养真正符合本地产业、企业需求的实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只有认识莆田、了解莆田,才会爱上莆田,才有留下来的动力和意愿。”任清华说,要经常性开展市情调查、专业性的社会实践等,有计划地让学生走进莆田企业,领略莆田风土人情,“要进行有效引导,在顶岗实习阶段,提前组织市内各类企业有针对性地进校宣讲,让大部分学生在莆顶岗实习,为毕业生留在莆田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在学期间,要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吃苦精神、感受劳动光荣。

 

陈江忠: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

 

“要坚持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集中力量办好当地行业企业认可的特色优势专业和骨干专业。”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陈江忠建议,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学生获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我校学生已可考取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等10种专业技能证书,有力拓展了就业创业本领。”他提出,要推行引企入校,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零距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议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建设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并对学校、行业企业建设产业技术工人培养基地、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给予适当补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机制,支持中等职业学校自主聘请适量兼职教师。

 

杨俊明:产教融合拓宽就业渠道

 

“如何更好让职业教育对接地方产业,为地方留住人才,是中职教育最为关注的时代课题。”莆田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杨俊明表示,从学校基层一线来看,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工匠型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如拍摄职业教育宣传片,从实实在在的基层推选出工匠大师,邀请工艺大师、创业成功人士进校园、进课堂等,培养学生对“工匠”的敬畏、对职业的热爱。另一方面,要加强产教融合,拓宽就业渠道。要对接本地企业需求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如将企业生产线引进课堂,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为学校专业技术顾问,指导学生上岗实习,提升学生技能;由校企共同研发教材,校企协同考核人才培养标准,校企一同搭建就业平台,实现毕业即就业。

 

黄秀玉:专业要与紧缺人才对接

 

“普职比要适当倾斜,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莆田卫生学校校长黄秀玉建议,对成绩上普高线念中职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报考莆田职业学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她认为,中职专业设置要与紧缺人才对接,“现在边远山区、海岛的基层医务人员缺乏,乡村医生老龄化严重,建议持续发展农村医学、康复技术等对口专业。”同时还要加强中高职衔接,大力推进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二元制”办学模式,让实在没有升学能力的中职毕业生留在莆田,一边工作,一边取得全日制大专文凭,真正让本地职业院校的学生留在莆田、服务莆田。

 

郑郁展:积极推进二元制办学模式

 

 

“在市域经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人才战略成为各省市竞争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仙游职业中专学校校长郑郁展说,作为中职学校,要深入开展校企对接、产教融合,通过“订单班”“冠名班”,引入企业课程、企业文化、企业实践,使学生学习期间掌握企业生产技能,也使学生提前了解、认同企业文化,“有合适待遇、合适岗位,学生毕业就业时便会首选订单班、冠名班企业。”他建议,要积极推进二元制办学模式,由当地院校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开拓“二元制”办学模式,校企教、学、产、训深度融合,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和实践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实现就业与升学两不误,实实在在留住当地人才。

 

徐志雄: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实现教学企业零距离,加强实训基地和装备建设,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待遇。”仙游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校长徐志雄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要按企业要求制定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由学校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老师现场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做指导教师,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术;按照专业建设标准,通过联办企业冠名班、订单班等,建设高水准、现代化的实训车间、厂房,为岗位教学、练兵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提供必要的软硬件保障;建立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同步增长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条件和环境,让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张云龙:培养一专多能技术人才

 

“城市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莆田海峡职业中专学校校长张云龙建议,要完善技能人才工作、生活、学习等配套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活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要创新培养机制,通过“1+X”证书认证,建立大师工作室等,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此外,他还建议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留用机制、完善科学的人才育养机制、建立规范的人才考核机制、构建完备的激励保障机制,切实为莆田产业发展留住技术技能人才。

 

陈金通:培养当地适用人才是主业

 

 

“留住技术技能人才,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莆田科技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陈金通说,企业要建好、用好技术技能人才展现才干的工作平台,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提高技能人才薪酬,提升技能人才的责任感、成就感、幸福感。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人才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力度,帮助解决子女就读、家属就业安置等。“对中职学校来说,培养当地适用型技能人才是主业。”陈金通建议,由中职院校和本地高职院校联合开设五年制大专,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专业设置,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设立冠名班,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和“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进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企业管理要求、生产标准、企业文化进校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让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真正学有一技之长。

 

蔡建华:植桐引凤做强职业教育

 

 

“要建设有温度的城市,创设宜居宜业环境,吸引技术人才在莆安家立业。”莆田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校长蔡建华认为,要在城市规划、市容市貌、人文环境建设等方面更上一档次,着力打造涵盖技术人才住房信贷、创业就业、就医就学、旅游休闲、生活保障等“服务大餐”。“技术人才就业创业的生活压力缓解了,创新创业的底气、信心自然就足了,也提高了城市对技术人才发展的承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蔡建华建议,要为技术人才在莆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创新创业、置业兴业;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中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做强做大职业教育,争取本地生源不外流;重视传统手艺人“传帮带”,培养具有传统专业技能人才;抓好产业发展,植桐引凤,为各类优秀技术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让每一个技术人才在莆田都能通过奋斗实现梦想。

 

林国灶:改善技能人才就业环境

 

 

“技能人才是莆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进、留住技能人才,增强人才吸纳能力是莆田发展的必然要求。”莆田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林国灶认为,要政校企三方联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就业环境,以待遇招人、事业留人、情谊感人,筑好“巢”、引“凤”来。“从近年来我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经验来看,深化产教融合,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为企业储备技能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林国灶建议,要深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开设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由校企双方紧紧围绕企业文化教育与企业紧缺性技能人才对口培养,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结合、同行业联合。要以良好的工作环境、温馨的工作氛围、可观的薪资待遇、可期的职业规划激励毕业生守住本职工作、创造更大效益。

 

李仲清: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到位

 

近年来,莆田技校紧密围绕我市产业布局设置专业,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式”培养,建设数控加工、电工电子、烹饪三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1个省级烹饪大师工作室,实行“师带徒”培养模式,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超越输送技能人才。“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中职学校的发展出路,培养是主责。”莆田市技工学校校长李仲清建议,要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要建立政府、职校和企业联动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出台技校和职校职称互认的政策,畅通政策落地渠道,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落到位,促进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王少媛:推进师资队伍年轻化建设

 

 

“莆仙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和瑰宝。目前莆仙戏教学主要以‘师带徒’的模式进行培养传承教学,而现有师资均为外聘的莆仙戏老艺人。”莆田艺术学校校长王少媛建议,以莆田艺术学校为依托,成立学校莆仙戏“新苗”实习团,挑选部分专业院团的中青年优秀演员以及优秀艺校毕业生作为艺校师资的后备人才资源,推进莆仙戏师资队伍年轻化建设。她呼吁,由莆田艺术学校在中职办学的基础上与湄职院进行3+2联合办学,开设莆仙戏学前教育专业,即前三年在艺校学习莆仙戏,后两年在湄职院学习幼师专业技能,培养具有幼儿教学和莆仙戏表演专业技能的学生,充实莆仙戏师资专业队伍,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