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 旧站数据
推进食品加工产业加快发展(七)
【发布日期:2016-12-02】 【来源:莆田侨乡时报】 【阅读:次】
打造品牌提升渔业效益
 
近年来,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抓住国家、省、市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这一有利时机,以生态、高效、外向为战略取向,按照主攻养殖、深化加工、搞活流通、壮大休闲渔业、发展远洋的思路,全面深化渔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高效渔业建设,新产业新业态亮点纷呈,水产品加工业取得突破发展。
针对市政协调研组提出的问题,市海洋与渔业局作出回应。
关于生产方式粗放,产业总量偏小的问题
目前,全市水产加工企业31家,规模以上企业1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主要加工产品有烤鳗、琼脂、冻蒸煮鲍鱼和速食海参、海藻类、鱼虾贝冻品类及干品类和罐头、鱼糜制品等。2015年,以“海一百”、“蛤老大”项目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制品和保健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比增16.0%;鲍鱼产业通过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全年鲍鱼产品出口创汇1306万美元,比增135.86%,创历史新高,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龙须菜鲁龙1号”新品系干品成功出口到西班牙等欧盟地区,创下国内龙须菜出口首例,迈出了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汇龙、汇丰、海一百等水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加强与东盟、澳洲、美洲地区水产品加工技术合作,开发水产品罐头加工新品种,出口市场拓展至东南亚、越南、日本、加拿大等15个国家和地区。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启动电子商务,全市已有8家水产企业集体入驻阿里巴巴、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
下一步,将进一步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渔业特色产业链,加快高优养殖品种产业建设,促进鲍鱼、花蛤、海带、龙须菜等产业链向高端延伸。重点推进城厢区太湖海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配合发改委引进正大南美白对虾全产业项目建设。扶持秀屿区汇龙、汇丰、海帝等水产龙头企业扩建厂房,发展鲍鱼、海带等加工制品出口,拓展海外新兴市场,发展水产品电子商务,扶持水产品出口企业赴境外参展。全力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关于知名品牌不多,精深加工较少的问题
坚持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水产品精加工,将打造渔业品牌作为集聚发展优势、提升渔业效益的重要举措。一是水产精深加工不断提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南日岛海洋牧场和后海现代渔业产业园为基地,扩大渔业互通协作力度,积极促进泰国正大集团对虾合作项目引进;邀请台湾大学、金门水产试验所等专家教授开展红毛菜加工洽谈;邀请省水产研究所组织企业召开莆田海洋工程装备需求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需求座谈,促进技术需求项目对接;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技术创新,转变生产工艺,研发适合出口需求的新产品。二是品牌打造不断升级。始终注重创建本土海洋特色品牌,促进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的高效融合,扩大渔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省级名牌产品数量仅次于漳州市和福州市,位居全省第三。“十二五”期间新增驰名商标4个、福建著名商标13个、福建名牌产品41个,莆田知名商标25个。谊来鲍鱼制品公司、汇丰食品工业公司、海帝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工的水产品出口实现质检“全球通”,6家鲍鱼加工企业取得出口自营权。
今年,重点打造“南日鲍”、“莆田双线紫蛤”等莆田海珍品品牌,鼓励南日岛海产品展示交易众创中心等水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莆田花蛤”、“莆田牡蛎”、“莆田缢蛏”、“莆田红毛菜”、“莆田龙须菜”“莆田紫菜”等特色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莆田市首届十大渔业珍品”评选活动正在有序开展,现已完成15个候选产品的初选。
关于精准服务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在依法严格管理的前提下突出服务特色,坚持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海域综合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项目报批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用海困难,修编的《莆田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已通过专家评审,有效提高项目用海报批效率。2015年,我市获省政府批复的项目用海20宗,用海面积623.87公顷;市本级审批项目用海6宗,用海面积946.73公顷。竣工验收填海项目7宗,用海面积153.93公顷。英博雪津啤酒基地项目(用海面积26.69公顷)已通过海域收储的方式完成项目用海审批; 东吴食品产业园内项目,已完成园区内19个具体用海项目(用海面积660.88公顷)的审批,还有部分区块因滞洪调整(用海面积约200公顷)仍需分项目报批。
今年,将进一步深化海域收储试点,适当简化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建立绿色辅导机制,采取挂点包片办法,对重点推荐、重要用海区域指定专人负责,从提出用海意向开始,主动对接,指导选址,跟踪服务,全力推进。积极协调各县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解决用海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和推进用海工作,争取尽快完成产业园内所有项目的报批。计划完成灵川海产品加工区3宗海域、南日岛海洋牧场区鲍藻生态养殖基地2宗海域的招拍挂牌出让,依法依规解决好南日鲍等海产品因缺少海域使用权证,无法取得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的问题。
关于政策宣传不够,落实力度有待提高的问题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宣传和引导,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通过局门户网站、新闻媒体、邮件、短信、QQ、微信,及时主动把涉海涉渔惠企政策传递到用海单位和水产品加工企业,提升强渔惠农政策知晓率。采取面对面交流、专题座谈、问题会诊、答疑解惑等形式,主动帮助企业学习好、理解好、运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及时配套相关政策,更好地发挥政策叠加和扩大效应,利用“6·18”“9·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平台,促进科技项目成果与企业对接。真正把好政策落实好,加速实现我市水产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