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 旧站数据
莆田:提升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七)
【发布日期:2016-02-23】 【来源:莆田侨乡时报】 【阅读:次】
【市政协“提高我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专题协商】报道之七
 
莆田:提升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
 
●各界声音
 
林玉霖:推进医养护一体化建设
 
 
 
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和医疗与养老脱节等,是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协商会上,市政协委员林玉霖代表课题调研组中“医养结合”小组,就推进我市“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了发言。
 “医养护一体化”是一种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而集医疗、护理、养老、养生为一体,整合与其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医养结合”的创新型养老模式,它覆盖了老年人生命周期的完整系统,与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提出的“健康老龄化”发展战略相吻合,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效方式。
林玉霖对我市人口老龄化特点进行了分析:一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二是老年人高龄化趋势明显。三是城乡老龄化程度明显倒置。四是家庭户型趋向小型化。
林玉霖说,全市现有养老机构中,只有公办的社会福利中心、军休所和光荣院等7家设置了简便的医务室,具备对老年人进行简单的康复护理能力。而大多数养老机构未设立医疗机构。所有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偏重于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慢性病康复和精神慰藉等健康服务能力相对有限。他认为,当前,我市医养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健康养老规划滞后。在体系规划方面,由于市政府尚未根据老年人口动态变化规律,对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尤其是医养结合机构的布局进行科学统一的规划,导致各县区公办和民营养老机构分布不合理,城乡养老资源配置比例严重失调。
二是机构养老功能错位。我市现行的养老体系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依据该功能定位,大部分生活能自理的低、中龄老年人应该选择居家的社区养老为主,而养老机构接收的应该以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中、高龄老年人为主,医养护结合机构则以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为主。但目前养老机构接收的大多是生活能够自理的健康老年人,而真正需要入住的半失能、失能老人反而住不进去。这种养老功能错位,不仅造成各种养老资源浪费,而且还会出现健康老年人因嫌入住贵而不愿入住,造成入住率低下。
三是医养资源无法融合。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医疗机构由卫计部门管理,医保机构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多部门分开管理体制使医疗和养老资源不能融合,造成医院不能养老、养老机构没有医生的被动局面。这也是多数养老机构无法向健康养老升级,也无法接收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入住的主要原因。
四是公办民办待遇不同。当前养老政策是围绕保障性社会养老制定的,主要解决社会上的五保户、孤寡失能者、智障者等少数特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结果造成大众对养老产业的认识存在误区,将养老产业和养老福利事业混为一谈。机构养老的现状是公办养老院住不进,民办养老院住不起。因公办养老机构的资金全部由政府投入,可以低价保本或由财政贴钱作为福利性质经营,不存在经营压力,收费相对比较便宜。而民办养老机构资金自筹,必须市场化运作,运行成本高,结果收费较高而利润很薄,甚至亏本。
五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目前,全市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护理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训练不足及缺少护理老年人工作经验等问题。其结果导致现有的养老服务水平不高、服务领域不宽,只能停留在对老年人的起居与照料层面,基本无法开展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专业的服务。
六是缺乏行业规范标准。由于政府未制定健康养老服务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也未建立系统的评估监督体系,使养老监管处于无依据状态,直接制约了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造福莆田40多万老年人的重大民生工程。“医养护一体化”的优势在于能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资源,很好地解决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医疗机构不能养老问题,实现老年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多方共赢。我市要积极探索和建立 “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市场、社会、家庭及个人参与的全民行动,切实解决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为此,林玉霖建议:一要支持养老机构创办医疗机构。要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设诊所、康复护理院、中医医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等内设的医疗机构,作为入住老人治病、康复护理及临终关怀场所,卫生、社保行政部门要为其医保和农合保定点开通绿色通道,逐步实现养老院的老人“小病不出门、大病少转院”。
     二要鼓励医疗机构开设养老病房。鼓励二级甲以下公办医院和民办医院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创办或转型为老年人康复医院、老年人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支持二级甲及以上综合医院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设老年病专科门诊,为患慢性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养老服务。鉴于医疗机构开设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会增加投资和降低经济效益,民政部门要给予认定养老机构资格和享受相应的资金补助待遇。
      三要提高养老机构的医疗能力。一是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通过双向合作转诊机制,定点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使养老机构能及时将需要住院治疗的老人及时转到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疾病康复期、稳定期的护理服务。二是卫生部门要根据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实际医疗能力,简化审批程序核准相应等级的医疗执业许可证;对内设医疗机构条件不达标的养老机构,要鼓励并指导其进行改造升级或通过签约服务形式与附近的医疗机构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四要推进基层社区建立居家健康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恰能为居家老人提供一个贴心、熟悉的居住环境,融医疗、养老于一体的便捷服务。为扎实推进基层健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建议各级政府把“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列入民办实事的项目,全面加强农村“老人幸福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建设,确保其正常运行。一是发挥基层乡、村二级卫生网的作用。二是发挥村(居)居委会基层政权的组织作用,支持老年群众组织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活动;积极引导和支持各村(居)老协会、家政和物业等企业和机构,参与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农村、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平台。
     五要推动机构改革实现医疗养老资源共享。一是通过整合乡镇的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资源,将各乡镇敬老院全部划归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运营,实行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并将敬老院更名为“健康养老中心”,其经费来源和人员性质不变。二是加快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尽快制定和完善医生多点执业、上门执业、护士上门护理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公立医院的医生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进行全职或兼职服务,让生活不能自理的居家养老能够得到上门医疗护理服务,同时要打破家庭病床的政策限制,以人为本,对接医保。三是营造“积极老龄化”养老氛围,开发低龄老年人的人力资源,探索建立“以老养老”、“工时储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村(居)老协会创办“老人幸福院”,组织聘用身体健康的低龄健康老年人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助老服务。对被聘用的健康老年人采用计工计时形式予以登记保存,留给他(她)们自己以后享受助老服务时使用。四是要建立多渠道筹资的长效机制,将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同时要整合多部门支持“三农”资金,统筹使用农村养老资金支持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建设。
      六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康养产业 以健康、养老为主要内容的康养产业涉及重大民生、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社会和谐四大主题,更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康养产业在满足老龄化社会养老需求的同时,还可成为地方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建议作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要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护结合健康养老机构,特别要支持部分公立医院改制为公私合营或“公建民营”的老年康复、护理型养老机构,并通过集团化方式做强做大康养产业品牌;要发挥莆田宜居的生态环境和中医药资源优势吸引境内外资金,构建集养老、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康养产业,为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促进莆田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