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 旧站数据
关于保护北京莆阳会馆,传承莆田文化基因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4-06-26】 【来源:】 【阅读:次】

      莆田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委员郑清东反映:莆田地灵人杰,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历代科甲不断。自唐至清末废科举止,登进士第者2000多人,其中状元10多人。明朝初期,为了让赴京会试的莆田举子有栖身之处,居官京城的莆籍乡人筹资在北京高家寨胡同兴建莆阳会馆。祖籍福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京供职时,曾一度携夫人在此居住。旧馆后因岁月更迭逐渐荒废。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扩大会馆规模,莆籍御史江春霖倡议售旧购新,将原在高家寨的旧馆址出售,并在贾家胡同另建新馆。新莆阳会馆建成后,莆籍乡贤进京赴考均在此下榻,保存至今。

     北京莆阳会馆按照四合院而建,占地约330多平方米,前后三进,每进四间,是一座长方形四合院的北京民居式建筑物。会馆大门上方原来悬挂着“莆阳会馆”匾额,门口原有对联“荔子故乡来旧雨,杏花及第报春风”,门外有一对石狮镇守。馆内有景贤堂、文昌殿、天后殿,奉祀妈祖神像以及郑樵、林光朝、陈俊卿、刘克庄四位乡贤,并有一对由涂庆澜题写的楹联“神力云帆济沧海,帝京香灯似湄洲”。
      2003年,北京市宣武区开始对大吉片危改项目进行搬迁整治工作,位于贾家胡同35号的“莆阳会馆”被列入整治范围。

      北京莆阳会馆作为莆田在京唯一的反映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遗产,同时也是莆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北京莆阳会馆能够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保护,政协委员沈正熙积极奔走,他多次前往北京,几经取证、调研,在2006年全市“两会”期间,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应重视北京《莆阳会馆》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宣传的建议”的提案,得到市政协的重视,并函转北京市宣武区政协。宣武区政协也极为重视,协助调查“莆阳会馆”的保护情况,并函复: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的“莆阳会馆”现为宣武区注册登记文物,根据通过北京市专家组论证并经北京市政府批准的《大吉片危改小区历史文化风貌规划方案》,明确原址保护。但时间已经过去了7年,北京至今并无具体保护方式和措施。且据了解会馆所在地的开发单位为北京市中信房地产开发公司,他们将于近期对莆阳会馆进行异地重建,这种修缮方式将对会馆产生巨大的冲击,保护会馆刻不容缓。

     有鉴于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莆田市委、市政府、市政协派有关人员到北京莆阳会馆实地专访,加强与北京市西城的联络、联谊与对话;
      2、建议北京商会购回,重新修缮,作为在京莆商的活动场所,为传承莆仙文化搭建平台;
      3、将北京莆阳会馆实地专访形成莆田文化历史专题调研成果,载入《莆田市文史资料》;
      4、莆田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等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使北京莆阳会馆成为莆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以此激励在京奋斗的莆田学子,通过追昔抚今,进一步发扬明清时期莆田文献名邦求学上进的莆田精神,多出人才,为莆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