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调研视察
推进休闲集镇与美丽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2017-05-24】 【来源:莆田侨乡时报】 【阅读:次】
仙水洋 郑育俊/摄
后黄村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建设,休闲集镇与旅游特色村初具规模。积极推动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部分乡村开通了旅游专线,提高了旅游交通可进入性。村容村貌进行改造修缮,集镇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有所改善。重视提倡村民参与环境卫生维护,鼓励村民参与经营特色民宿与饮食,提升了乡村旅游品质。
根据《莆田市旅游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暨三年(2014-2016年)行动计划。我市重点打造2008年确定的莆田市“十大旅游名村”,还有近几年重点发展的仙游县钟山镇龙山村、荔城区后黄村、城厢区马院村、湄洲岛下山村、北岸山亭乡港里村。计划发展建设“十八镇”,构建莆田市大旅游空间格局,以滨海妈祖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为核心,联动东部滨海蓝色旅游带(三湾)、中部平原特色旅游带、北部山区绿色旅游带的村镇旅游开发。
依据《福建省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建设与服务规范》和《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与服务规范》要求。2014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涵江区大洋乡授予省乡村旅游休闲集镇称号;涵江区坪盘村、荔城区后黄村、仙游县坝下村、仙游县东溪村、仙游县天马村授予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称号。2015年莆田市仙游县菜溪乡、盖尾镇、涵江区白塘镇通过乡村旅游休闲集镇验收,江口镇东大村、常太镇马院村、龙华镇金溪村等13个行政村通过省乡村旅游特色村验收。今年加大推进乡村旅游休闲集镇与特色村建设力度。
自2013年农业部公布了“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名单,确定1100个乡村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我市城厢区华亭镇涧口村、涵江区白沙镇坪盘村、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村、仙游县园庄镇岭北村4个村入选。还有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旅游局联合评定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2015年莆田有10个进入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名单,分别为仙游县榜头镇泉山村、溪尾村,社硎乡白洋村;涵江区江口镇上后村;秀屿区东庄镇栖梧村;城厢区常太镇岭下村、马院村,灵川镇径里村;荔城区黄石镇定庄村;湄洲岛湄洲镇东蔡村。对进入省市“幸福家园”、“美丽乡村”等新农村建设的单位,能够较好地融入乡村旅游,认识到乡村旅游是村镇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旅游扶贫与增加就业的主要捷径。
2016年国家旅游局等多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莆田有15个村庄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方案明确指出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主要任务为: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
福建省旅游局2016年开展省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评定工作,莆田市7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通过了星级考评。为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添彩。
民进莆田市委调研后认为,我市休闲集镇与乡村旅游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瓶颈:一是旅游产业要素不健全。镇村资源各有优势,重点定位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而旅游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引发旅游要素嵌入性开发不足,如吃、住、行、购、娱、美、育的结合不够,未能形成旅游产业链条的整体性良性发展。食宿开发普遍不理想,虽然村民参与积极性较高,但是特色民宿与饮食在建设过程中普遍遇到消防、卫生等部门证件办理的协调问题。二是乡村旅游主题不突出。在休闲集镇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旅游特色村的资源优势没有发挥经济价值,特别是缺乏明确的旅游主题,无法体现旅游乡村性,影响了旅游活动开展。三是旅游惠民仍未凸显。镇村虽然均有较大比例的居民参与发展旅游,但因旅游客源不稳定,存在旅游淡旺季,旅游休闲体验性活动较少,旅游商品以原生态土特产为主,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受益的幅度较小,有待于深入拓展。
为此,市民进建议:一要旅游大融合构建。乡村旅游发展自然需要融入在“三农”中,形成魅力农村、生态农业、富足农民的发展态势。加强乡村旅游规划“三农”基底论证,并非村容村貌呈现“新村”面貌,应是乡土文化元素在某一地理单元集中表达;旅游策划在考虑六要素前提下,融入现代智慧、互联网+、扶贫理念、乡村旅游创客、文化传承等;把农耕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手工技艺应用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创作基地、工艺制作、民俗传承、健康等旅游产品开发构成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元素;推进资源与产业融合,不断拓展乡村旅游发展新领域,做大以旅游业为引领的复合农业经济,加强区域、产业、要素、业态融合,形成旅游综合生产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构建现代大旅游产业融合体系。
二要旅游集约化导向。将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大建设力度。以完善旅游交通为先导,创建内通外达的便捷交通网络,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形成特色小镇、文创小镇、旅游小镇,造就集镇特色旅游效应建。专项经费集中使用。乡村旅游建设经费应集中投入具有休闲旅游吸引力的古民居、文物保护单位等古建筑修缮;强化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旅游标识系统、旅游休闲活动与旅游产品设计开发。鼓励并倡导年轻人回乡创业,时代呼唤创新创意,人才造就旅游活力,社区参与造福居民,支持乡村或集镇特色民宿或饮食的后续建设。扶持有创意文化或风味的个体实体经营店,树立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区域内民生的改善和文化的传承,推动自然、文化和旅游的地域特色完美结合。
三要旅游特色化培育。乡村性是当地文化、民俗、建筑风格、田园韵味、农事体验、乡土教育、宜居生态等多元要素叠加而成的,保持乡村性是旅游特色化永恒主题,让游人回味无穷。充分利用闲置民居,打造食宿一体的特色旅游地,集合当地文化特色,营造田园农庄,开展乡村文化俱乐部,展示村民绝艺。主打农旅融合,培育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果林业、手工艺品等多元化业态,开展乡土文化研学旅游。
四要旅游品牌化建设。通过创新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内涵,形成滨海休闲渔家乐、平原水乡田园农庄、山区生态养生森林人家等差异性产品。满足大众化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以高水平规划为指导,丰富旅游产品,培育旅游精品,全力打造特色旅游系列品牌和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提升莆田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进旅游产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五要旅游合作化经营。推进旅游与文化、传统工艺、农林、康体、海洋、商业等相关产业相互融合共赢发展,拓展旅游产业联动发展体系,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新格局,壮大旅游产业体量。统筹配置乡镇村文化、旅游、教育、卫生、交通、社会保障等服务设施,构建旅游与城乡服务共享平台,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进一步打造具有莆田特色的“田园风光、都市生活”城乡旅游一体化的社会环境。创新旅游市场营销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采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新型媒体进行多元宣传和立体营销,强化旅游推介和营销作用,不断扩大莆田乡村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