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调研视察
打造莆田食品加工产业升级版
【发布日期:2017-05-17】 【来源:莆田侨乡时报】 【阅读:次】
[编者按] 食品加工产业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实现我市经济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把食品加工产业作为“336”工程之一,紧紧抓住重大项目不放松,亲力亲为,高位推动,我市食品加工产业呈现出势头好、潜力大、发展快、后劲足的良好态势,已成为全省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目前,我市食品加工产业发展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亿食品加工产业的目标要求,与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民建莆田市委会作“依托临港资源优势 打造食品加工产业升级版”书面发言。
打造莆田食品加工产业升级版
图为天喔自然大晒场 郑育俊/摄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把食品加工产业作为“336”工程之一,紧紧抓住重大项目不放松,亲力亲为,高位推动,我市食品加工产业呈现出势头好、潜力大、发展快、后劲足的良好态势,打造千亿食品加工产业的有利条件、内在潜力和外部动力进一步凸显,产业基础、市场网络和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
民建莆田市委会深入调研后认为,虽然我市食品加工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生产方式粗放,产业总量偏小。企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多数企业仍依赖于传统技术,生产设备简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科技研发能力不强,缺少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缺乏信息化、数控化、智能化等高端技术支撑,整个产业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规模在全省排位也不高。二是知名品牌不多,精深加工企业较少。我市食品加工企业数量多,但多数规模小,知名品牌少,企业知名度较低,品牌效应不明显。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丰富食材资源无法有效地转化为工业产值。三是精准服务不够,针对性不强。有关部门、地区对产业引导的研究、探索、创新不够,重监管、轻帮扶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服务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还不畅通。
当前,我市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对标看齐、合力奋进、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的战略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力争至2020年食品加工业规模产值超千亿元的目标任务,把食品加工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托我市独特的港口资源优势,在着力提升存量、选优增量上下功夫,培育产业龙头,推动产业链延伸,打造企业发展的“百年老店”,推动我市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为此,市民建建议:
围绕千亿目标,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一要抓紧编制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对全市食品加工产业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建立食品加工企业数据库,全面掌握食品加工产业的现状、规模、结构、效益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监测预警。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莆田市打造千亿食品加工产业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发展路径、指导意见和保障措施,对重大食品加工产业项目,建议实行市领导一对一挂钩联系的精准帮扶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主推、龙头带动、有序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政策高地。二要全力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要切实把扶持食品加工骨干企业摆上重要位置,筛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关不联度高、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食品加工骨干企业,逐一梳理,逐一走访,实行挂牌服务、重点扶持、滚动管理,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人才引进、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企业优化结构,做大做强。要通过延伸产业链,发展上下游企业,形成上下延伸、左右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实现食品加工企业大型化、产业化、基地化,力争用3—5年的时间打造一批产值上50亿元、上100亿元的食品加工产业航母,引领食品加工产业跨越发展。
发挥临港资源优势,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要发挥临港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园区功能定位,整合产业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推进食品企业向食品产业园区和食品产业集中区集聚。以兴化湾南岸食品工业园为载体,将迁建的雪津啤酒基地,打造成为亚洲最大、装备制造最先进的现代化高端啤酒制造基地,以啤酒产业带动发展麦芽生产及延伸产业链项目,推动国际饮料等其他消费品行业共同入园,打造以啤酒为特色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节庆为一体的啤酒观光园。以东吴食品工业园为依托,大力发展粮油物流贸易与粮油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助推投资100亿元的和润集团莆田粮油物流与粮油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早实现年贸易额超200亿元和年加工产值超300亿元的达产目标,促进有投资意向的中粮集团粮油储备贸易及粮油精深加工、福清康宏有限公司浓缩蛋白等项目落地。以太湖、闽中食品工业园为平台,重点发展饮料、休闲食品产业,开发生产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鼓励发展食品包装、印刷、物流运输、贸易储备及食品企业观光旅游等产业,提高食品加工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以南日岛海洋牧场和后海现代渔产业园为基地,充分发挥我市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统筹发展海产品加工园区,鼓励企业新增海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积极申报牡蛎、紫菜、海带等优势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带动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食品的发展。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我市食品加工产业跨越发展。一要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进一步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开发机制,探索共同开发关键平台技术、联合研制新技术标准,联合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等新模式。不断培育壮大由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构成的企业创新群,积极梳理遴选一批小巨大企业及其领军企业,从中培育一批专精特的行业龙头企业。
二要建设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引导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优先支持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加快行业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和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的配套设施建设,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三要构筑创新人才高地。要构筑创新人才高地,一是创新人才集聚模式。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围绕食品加工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升级、重点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集聚人才,促进人才、项目、资本有效对接。拓展项目带动人才的思路,实施大项目人才的孵化、集聚、服务和辐射工作,着力引进、培养和造就食品加工科技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创业人才。二是立足本地食品加工创新人才的培育。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重视食品加工人才的培养,发挥高校、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健全人才服务管理体系,帮助人才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本土形成重视人才、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四要落实惠企科技。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惠企科技政策,认定为国家级、省重点实验室的分别奖励50万元和30万元,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别奖励20万元和10万元,认定、复审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30万元和20万元,当年度认定、复审通过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和30万元,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试点企业的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和30万元,对当年度认定为省级创新型企业和试点企业的一次性分别奖励30万元和20万元。
挖掘传统特色食品,打响“莆字”金招牌。一要积极引导莆仙特色品牌、特色食品作坊学习新观念、新技术、新的管理模式,推进传统特色食品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与产业资本相融合,转型升级,发展壮大。要推动传统特色食品向休闲旅游食品、功能食品等产业链延伸,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产品知名度,让莆田传统特色食品成为莆田旅游休闲食品,成为来莆游客的必购品,走出一条小食品大品牌大产业的发展道路。提升特色农产品的“莆字”金招牌。以整合生态资源为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围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要求,着力打造果蔬类、畜禽类、茶菌类、水产品类等本地“特色品牌”,如枇杷、桂圆、兴化粉、南日鲍等。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同时用以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和高端消费者的需求,提升农产品的潜在价值。引导莆田名优农产品“抱团营销”推介,成立莆田名优农产品展示中心,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6·18”茶博会、农(花)博会参展和签约工作,扩大我市品牌产品的知名度。二要打造特色食品的“莆字”金招牌。我市有米粉、豆腐、扁食等特色食品,这些食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加工经营这些产品的小作坊数量多。市政府已将米粉、豆腐、线面、泗粉列入市政府小作坊名录,为进一步强化小作坊规范化发展,建议将西天尾扁食、仙游混沌列入市政府2017年小作坊名录,加快“莆字”牌传统特色食品产业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