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 提案工作
扶持群众文化建设 凝聚文化创造活力
【发布日期:2013-12-03】 【来源:莆田侨乡时报】 【阅读:次】

 


每年,成千上万群众参与妈祖文化活动,真切感受妈祖的大爱精神。郑育俊/摄

群众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贯彻和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增进文化凝聚力,建设文化强市,我市制定了《“十二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到2015年,力争莆田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省中上游。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全市群众文化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群众文化服务网络初具规模。各级政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先后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农村文化艺术节”、“莆台妈祖文化活动周”和“民俗文化周”等活动。并开展常年性的文化下乡活动,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年放映场次均在8000场以上,基本上实现预期目标。全市120多个莆仙戏专业、民营剧团年演出量达6万多场。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群众出资举办民俗文化庆典活动干劲十足,这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以此欢庆各地自己的传统节日。
   莆田市委会在今年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中指出,我市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还有些方面有待提高,如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发展不均,骨干不力等。为此,市民进就扶持群众文化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对建设群众文化的思想认识。要把群众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确保群众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以务实的作风,关心、重视、支持和积极投入群众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和群众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使文化建设的“软”目标变成促使各级政府进行动态推进的硬抓手,变成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党委、政府群众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群众文化工作。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群众文化事业。一是财政对群众文化的投入要逐年增长。增加的幅度要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街道文化站等基层文化机构也要在同级政府财政中安排一笔配套资金。二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群众文化事业。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加强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相对薄弱的情况,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覆盖全市的公共群众文化设施体系与服务体系。
   加快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一是合理配备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比例,尤其是应适当增加农村地区文化从业人员的编制;二是提高对文化机构工作人员的补助,完善各种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综合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以保证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加强群众文化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一要提高文化干部素质,调整、充实、培训文化干部;二要着力培养本土人才和文艺骨干。要结合各个地区实际及特色文化、民俗,开展对群众文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支持和鼓励民办文化产业。一是特色传统文化应设立专项经费给予抢救、保护;弘扬地方文化和艺术;二是要重视民间艺人与优秀的文艺团体。规范引导全市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民间艺人要给予职称评定,优秀的文艺演出团体应给予政策或资金上扶持。
   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三下乡”活动。探索建立“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情感性的援助帮扶,变为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体系。把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开展先进文化进祠堂活动。祠堂是广大群众集聚场所,文化沟通场所,让先进文化进祠堂,制止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保留健康的民俗文化,注入现代文明内容,以增强社会的团结、互助和友爱,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群众文化建设,让祠堂成为民间型文化活动场所,是一条现实可行之路。